三月的柳岸里,春风拂过染坊的竹架,将晾晒的浅褐色纸浆吹得微微颤动。
樊赟、倾喃和凰慕正围着非遗造纸传承人陈师傅,学习“古法竹纸”
的制作技艺——这是她们新短剧《纸间千年》的核心主题,讲述一位年轻造纸匠人为保护古法造纸技艺,在现代与传统间寻找平衡的故事。
陈师傅手把手教樊赟“抄纸”
:将竹帘浸入纸浆池,手腕轻抖,让纸浆均匀附着在竹帘上,再缓慢提起,沥干多余水分。
“抄纸的力度最关键,太轻纸会薄得透光,太重又会厚得硬,”
陈师傅握着樊赟的手调整角度,“就像你们做汉服,针脚的疏密决定了绣品的质感,抄纸的轻重也决定了纸张的好坏。”
樊赟反复练习,手指被竹帘边缘磨得红,终于抄出一张厚薄均匀的竹纸,她小心翼翼地将纸贴在烘墙上,看着纸面渐渐变得平整,眼里满是成就感。
凰慕则在剧本里融入了更多“造纸与生活”
的细节:主角会用自己造的竹纸写家书,在纸上画家乡的山水;会将染好的彩色竹纸剪成窗花,贴在造纸坊的窗棂上;还会用竹纸包裹刚做好的桃花糕,让纸张的清香与糕点的甜香相互融合。
“很多人觉得造纸是冷门技艺,其实它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凰慕和编剧组讨论剧情时说,“我们要让观众看到,古法造纸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用来写信、画画、包裹食物的‘活文化’。”
倾喃为了演好“年轻造纸匠人”
,特意跟着陈师傅学“煮料”
——将竹子砍成段,与石灰一起煮制,去除杂质。
煮料的大锅在院子里烧得沸腾,蒸汽裹着竹香弥漫开来,倾喃戴着粗布手套翻动竹段,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以前演绣娘、彩绘师,靠的是手上的巧劲,这次演造纸匠,才知道还要有能吃苦的韧劲,”
倾喃擦了擦汗,看着锅里渐渐变软的竹子,“就像这竹子,要经过煮、捶、漂多道工序,才能变成细腻的纸浆,非遗技艺都是这么熬出来的。”
五月,《纸间千年》的拍摄刚告一段落,三人又投入到“古法酿酒”
主题短剧《醉里寻香》的筹备中。
这次她们特意去了贵州遵义的古法酒厂,跟着酿酒匠人李师傅学习“酱香米酒”
的酿造工艺——从挑选糯米、蒸煮酵,到陶坛窖藏、开坛调酒,每一步都充满了传统智慧。
李师傅教凰慕“拌曲”
:将酒曲碾成粉末,与蒸熟的糯米均匀混合,“酒曲就像非遗的‘魂’,没有好曲,再好的糯米也酿不出好酒;没有对传统的敬畏,再精致的剧情也传不了文化,”
李师傅的话让凰慕深受启,她在剧本里加入“主角为寻找失传的老酒曲,走访多个村落”
的情节,还设计了“老匠人用酒曲配方换主角保护古窖池”
的冲突,让剧情既有文化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倾喃饰演的“酿酒坊女主”
,需要展现从“抗拒酿酒”
到“爱上酿酒”
的转变。
拍摄“主角第一次尝自己酿的酒”
的戏份时,她特意提前练习“品酒”
的神态——先浅酌一口,让酒液在舌尖停留,再缓缓咽下,眼神从最初的犹豫,慢慢变成惊喜。
“这口酒里有糯米的甜、酒曲的香,还有自己付出的心血,”
倾喃对着镜子反复琢磨表情,“我要让观众从我的眼神里,看到主角对酿酒技艺的认可与热爱。”
樊赟则负责设计剧中的“酿酒道具”
。
她根据李师傅提供的老图纸,用陶土手工捏制了一批迷你酒坛,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