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城外的战火如同瘟疫般蔓延,当新一军3o师在海丰屯、鸭湖泡一线与民主联军守军杀得难分难解之际,其左翼的新一军38师,在师长李鸣的指挥下,也向着他们的预定目标——白家沟,起了凶猛的进攻。
白家沟,位于四平以西约二十里,并非什么战略要冲,却因其独特的地形而成为四平西部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它是一片典型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树林茂密,一条蜿蜒的土路穿沟而过,是通往四平西郊的必经之路之一。
守住这里,就能有效阻滞敌军从西面向四平城区的迂回和夹击。
奉命防守白家沟地区的,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下属的一个加强团,团长周大海,是个从关内老八路出身、以善打硬仗和机动防御闻名的指挥员。
他深知,面对全副美械、气势正盛的38师,死守硬拼绝非上策。
“白家沟这地方,沟多林密,正好跟38师捉迷藏。”
周大海在战前部署会上,指着粗糙的沙盘对麾下营连长们说,“咱们不跟他摆开阵势打,要把这里变成他38师的迷宫和坟场!”
根据上级指示和周大海的部署,守军采取了弹性防御、节节抵抗、伺机反击的战术。
他们将主力隐蔽在白家沟纵深的山林和反斜面阵地,只在前沿几个关键高地布置了少量兵力,配备了完善的障碍和火力配系,意图很明显:消耗、迟滞、诱敌深入。
四月二十日,清晨。
38师师长李鸣,站在师指挥所前,用望远镜观察着白家沟方向。
他年富力强,是黄埔系少壮派军官,对美式战术推崇备至,渴望在此战中证明自己部队的实力。
“命令112团,按预定计划,向白家沟正面起攻击!
炮兵进行三十分钟火力准备!”
李鸣放下望远镜,信心十足地下令。
霎时间,38师炮兵团的美制1o5毫米榴弹炮出了震耳欲聋的咆哮,炮弹呼啸着砸向白家沟前沿的守军阵地——主要是地图上标注的1o1、1o2等几个高地。
火光冲天,烟尘弥漫,看似要将一切阻碍夷为平地。
炮火延伸后,112团第一营在数辆“谢尔曼”
坦克的引导下,向1o1高地起了进攻。
士兵们端着加兰德步枪,以散兵线推进,动作标准而迅猛。
38师112团一营的士兵们,在经历了近半小时令人窒息的炮火准备后,眼看着那片被称为1o1高地的山坡被炸得烟尘滚滚、火光四起,原本茂密的植被几乎被剃光,只剩下些焦黑的树桩和裸露的、被翻搅过的新土。
他们按照标准的进攻流程,在连排长的哨音和手势催促下,从进攻出阵地跃出,以疏开队形,跟在几辆小心翼翼前行的“谢尔曼”
坦克后面,开始向高地顶端推进。
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硝烟和泥土气味,士兵们的心跳因紧张和未知而加。
他们预想着,在接近山顶时,会遭遇如昨天3o师在海丰屯那样猛烈的、劈头盖脸的火力阻击。
然而,随着他们越爬越高,预料中的密集枪声并未出现。
高地上方死一般寂静,只有风吹过焦土卷起烟尘的呜咽声,以及坦克履带碾压地面的铿锵声。
这种寂静,比枪炮齐鸣更让人心悸。
“注意警戒!
搜索前进!”
经验丰富的老兵班长们压低声音提醒着身边的新兵,手指紧紧搭在加兰德步枪的扳机护圈上。
士兵们更加弯低了腰,枪口警惕地指向每一个可能隐藏敌人的弹坑和残存的地堡废墟。
就在先头排距离山顶棱线不足五十米时,预料中的打击终于来了,但形式却与预想大相径庭。
“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