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印军主力从桐木岭、盐池庙一线后撤至欧家庙、武家堰、八都河一线,标志着豫西鄂北会战进入了更为严峻的阶段。
这道新防线依托丘陵、河流,虽不如前一道险要,但经过新三军前期的经营和周卫国(虽被撤职,但其早期部署仍有影响)的弹性防御构思,尚有一定的防御纵深。
李锦深知,此线若再被突破,老河口将直接暴露于日军兵锋之下。
他果断下令,所有撤至此线的部队,包括韩晓征部、孙立人直属部队等,统由副总司令孙立人指挥,与新三军代理军长方胜利部协同,务必在此地稳住阵脚。
孙立人临危受命,展现出其名将的冷静与魄力。
他并未简单地将疲惫之师填入固定战壕,而是迅调整部署:
1层次防御:以新三军原有部队为第一梯队,利用其熟悉地形和预设工事的优势,坚守欧家庙、武家堰等核心支撑点。
2机动预备:将撤下来的韩晓征部等相对完整的部队作为第二梯队和预备队,部署在防线后方关键位置,随时准备向突破口投入反击。
3火力集中:将能够联系上的所有师属、军属炮兵,以及集团军配属的部分重炮,统一指挥,划定阻击区域,力求在日军进攻道路上形成密集的火力杀伤区。
4结合部强化:特别加强了欧家庙与武家堰、八都河之间结合部的兵力与火力,防止日军故技重施,从缝隙中穿插突破。
……几乎没有休整,猛烈的炮击和步兵冲锋再次席卷而来。
日军的炮火准备虽然因重炮阵地被毁而强度稍减,但其大量75山炮和1o5野炮依然在短时间内向欧家庙主峰及两侧阵地倾泻了成百上千炮弹。
爆炸的冲击波裹挟着碎石和弹片四处横飞,刚刚修复的铁丝网再次被撕开,土木结构的机枪掩体在直接命中下轰然坍塌,灼热的气浪和硝烟令人窒息。
炮火刚刚向纵深延伸,尚未散尽的烟尘中便传来了日式步兵特有的、如同潮水般的呐喊和歪把子轻机枪那独特的、略显嘶哑的射击声。
日军步兵的身影在硝烟中若隐若现,他们以小队、分队为散兵线,戴着标志着的屁帘帽,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在九二式重机枪的火力掩护下,猫着腰,向山坡上的守军阵地涌来。
孙立人指挥部队依托工事,沉着应战。
阵地上,幸存的守军官兵迅从防炮洞和残存的战壕中跃出,进入各自的战斗位置。
各级军官和士官的吼声在枪炮声中此起彼伏:“进入阵地!
机枪手就位!
注意节省弹药,放近了打!”
当日军前锋进入约一百五十米距离时,守军的火力骤然爆!
1919a4勃朗宁中型机枪出了持续而稳定的“咚咚咚”
声,长长的火舌鞭子般抽向日军散兵线,试图将其割裂。
配备给班组的bar自动步枪则以其较高的射和精度,进行着有节奏的点射,“哒哒哒,哒哒哒”
,重点清除日军的轻机枪手和掷弹筒兵。
大多数士兵手中的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此刻展现了其巨大优势。
相比于日军需要手动退壳上膛的三八式步枪,1那清脆而连贯的“乒勾、乒勾”
射击声几乎响成一片,形成了密集的压制火力。
八弹夹打空后,那声标志性的“叮”
的弹夹弹出声,往往意味着需要立刻更换弹夹或寻找掩护,也成为了战场上独特的节奏点。
日军同样在猛烈还击。
他们的九二式重机枪在较远距离上以精准的点射压制守军火力点;八九式掷弹筒则不断将手榴弹大小的榴弹抛物线射入守军战壕,虽然威力不大,但落点刁钻,给守军造成了持续的伤亡和骚扰。
战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