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触目惊心的血溪。
面对疯狂喷吐火舌的日军火力点,缺乏直瞄火炮的87师士兵,只能用最原始也是最残酷的方式去解决。
一些英勇的士兵,在身上捆扎好几颗巩式手榴弹(木柄手榴弹)做成集束手榴弹,在战友火力掩护下,匍匐前进,试图靠近日军地堡。
他们利用弹坑、岩石和一切可能的遮蔽物,一寸寸地向前移动。
日军的机枪子弹追着他们,打得他们身边的泥土四溅。
绝大多数尝试者,都在接近到投掷距离前,就被日军的侧射火力或精准的步枪射击命中,壮烈牺牲。
偶尔有一两个成功靠近的,奋力将集束手榴弹扔进射孔或工事内,随着一声巨响,日军的机枪暂时哑火,但这短暂的胜利,往往是用数条乃至十几条生命换来的。
师属、团属的82毫米迫击炮和少数12o毫米重迫击炮在后方奋力射,试图提供支援。
但在雨天,观测气球无法升起,前沿观测困难,炮弹的落点散布很大,很难精准命中日军的坚固机枪堡。
炮弹大多在日军阵地前后爆炸,虽能造成一定威慑和杀伤,却无法从根本上摧毁日军的防御核心。
战斗从6月5日持续到6月8日,双方在广林坡上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
87师的官兵们凭借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一度曾有几个连队甚至一个营的兵力,突破了日军前沿,攻占了广林坡的部分阵地。
站在坡顶,士兵们甚至能透过雨雾,隐约看到龙陵县城的轮廓,胜利似乎近在咫尺。
然而,日军绝不会坐视核心屏障的丢失。
他们立即调动预备队,在其所属的四一式山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掩护下,动了凶狠的反冲击。
头缠“旭日”
布条的日军士兵,在军官的督战下,嚎叫着向立足未稳的87师阵地扑来。
此时,经过数日血战,87师突击部队已是伤亡惨重,疲惫不堪。
更致命的是,由于道路泥泞不堪,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弹药,尤其是手榴弹和机枪子弹消耗殆尽,难以得到及时补充。
士兵们空着肚子,拿着所剩无几的弹药,在简易的、甚至来不及挖掘的战壕里,抵挡着日军亡命徒式的反扑。
白刃战再次在泥泞的阵地上爆,刺刀见红,血肉横飞。
但兵力、火力和体力均处于劣势的87师官兵,最终无法抵挡日军的连续反扑。
在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后,他们被迫放弃了用无数战友生命换来的阵地,含恨撤下了广林坡。
至6月8日黄昏,广林坡下,尸横遍野,87师的进攻锐气被严重挫伤。
雨水依旧冰冷地冲刷着战场,却冲不散那浓郁的血腥味,也冲不走此战失利的阴霾。
第一次对龙陵的进攻,在付出巨大牺牲后,以失败告终。
龙陵初战的失利,不仅仅源于前线官兵面临的残酷战斗和装备差距,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整个作战体系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下的严重不适应。
后勤补给陷入瘫痪,这是最致命的弱点。
通往龙陵前线的简易公路,在连日阴雨的浸泡和无数军车、人马的踩踏下,变成了深可及膝的泥潭。
卡车陷在其中动弹不得,骡马也寸步难行。
弹药、粮食、药品无法及时送上前线,伤兵也无法迅后送。
许多前线部队打到后来,弹药告罄,士兵们只能靠刺刀和有限的干粮继续作战。
与此相对,日军虽然也被围困,但其储备相对充足,且据点之间有小路连通,补给压力远小于进攻方。
与腾冲方向每日五十架次的狂轰滥炸形成鲜明对比,龙陵上空的盟军飞机寥寥无几。
厚重的云层和持续的降雨,使得飞机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