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看向毛,眼中满是赞赏与默契。一场潜在的风波,被毛的睿智与胸怀轻松化解。
真正的较量在谈判桌上。从8月29日开始,到10月10日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国共双方代表进行了长达43天的艰苦谈判。核心分歧在于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顺序,以及解放区政权问题。
在此期间,毛与蒋进行了多次直接会谈。在蒋介石位于林园的官邸,两位决定中国命运的人物面对面坐下。
蒋介石身着戎装,坐姿笔挺,试图以“领袖”姿态施压:“此次谈判,关键在于军令政令之统一。抗战胜利,国家百废待兴,不能再有武装割据之势。贵党的军队,必须完全交由国民政府统一编遣,此乃国家长治久安之基础。”
毛身着布衣,靠在沙发上,手持香烟,神态从容:“蒋先生,军令政令统一,我党完全赞同。但前提是政治必须民主化。政府需真正代表人民,各党各派能平等参政。否则,军队交出去了,我们凭什么保证人民的利益、保证我们党派的合法地位不被剥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蒋介石强调:“解放区之称谓,本身即不妥当。此乃战时状态下的权宜之计。现今国土光复,自当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职权,各地不应再有特殊之政权组织。”
毛则据理力争:“解放区政权,是八年浴血抗战中,由当地人民选举产生,领导人民坚持敌后作战,功不可没。其存在有其历史与现实的合理性。政府承认其合法地位,乃是承认人民的选择,亦是和平建国之诚意体现。若一概取消,如何对待起那些在敌后牺牲的将士和民众?”
两人之间的对话,常常是各说各话,难有交集。蒋介石希望中共先交出军队和地盘,再谈政治民主;毛则坚持必须先实现政治民主化,保证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和安全,然后才能谈军队和政权的解决。这反映了双方根本立场与战略目标的巨大差异。蒋介石想的是“统一”即“溶化”,毛想的是在联合政府中争取有利地位,保卫抗战果实。
谈判桌上,中共代表团,与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国民党代表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周恩来以其超凡的智慧、缜密的逻辑和迷人的风度,成为谈判中的核心人物。他既能坚持原则,又在具体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争取了中间派的同情。
面对国民党方面提出的“你交出军队,我给你官职”的诱惑,周明确回答:“党的军队是党的生命,是人民利益的扞卫者,不是一个可以交易的筹码。”
在解放区问题上,中共方面做出了必要的让步,同意撤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皖中、湖南、湖北、河南(豫北不在内)八个解放区,将这些地区的部队撤至长江以北,展现了极大的和平诚意。
经过反复拉锯,10月10日下午,国共双方代表终于在桂园张治中公馆客厅,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协定列入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人民自由、党派合法化、特务机关、释放政治犯、地方自治、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尽管在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这两个核心问题上未能达成协议,但《双十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被迫承认了中共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承认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地位,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国内外赢得了人心。
10月11日,毛在张治中陪同下,乘飞机返回延安。重庆之行,可谓不虚此行。他以其弥天大勇和卓越智慧,在谈判桌上与蒋介石周旋,在社交场合巧妙应对,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平、民主的诚意与风采。
然而,无论是毛,还是留在重庆继续谈判的周,都清醒地知道,纸上的协议,并不能真正束缚住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双手。《